在实际项目中,我们经常会用到本地缓存,但是往往缺少对缓存使用情况的观测。今天推荐一种用法,让你更优雅地使用本地缓存。
在实际项目中,我们经常会用到本地缓存,但是往往缺少对缓存使用情况的观测。今天推荐一种用法,让你更优雅地使用本地缓存。
Apache Shiro 是一个功能强大且易于使用的 Java 安全框架,表现在身份认证、授权、加密和会话管理,可用于保护任何应用程序,小到命令行应用程序、移动应用程序,大到 Web 和企业应用程序。
应用程序安全性的 4 个基石:
在我最近的项目中,经常会有给大表加字段的需求,这个过程非常耗时。
可以看到,900 万数据量的一张表,加一个字段就需要 3 个小时左右。
我们知道,给一个表加字段,或者修改字段,或者加索引,需要扫描全表的数据。假设表数据量比较大,加字段的过程将会非常耗时。
不过我最关心的是,在加字段的过程中,会不会对业务的增删改查造成影响?在询问 DBA 后,他给出的答复是不会造成影响。这不禁让我思考这背后的实现原理。
下面,我们就来一探究竟。
MyBatis 是一个流行的 Java 持久层框架,它简化了数据库访问的复杂性,为开发者提供了强大的功能。其中,MyBatis 拦截器是一个非常有用的特性,可以帮助开发者灵活地解决各种问题。
本文将探讨 MyBatis 拦截器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场景和具体实现方法。
你说你 Kafka 用了很多年了,但是位移提交的这些细节你未必清楚。
不久前有个同事出去面试了,他说在 Kafka 问题上被面试官藐视了。
本文我们将构建一个简单但完整的小型 Web 应用程序,以演示 Spring Security 的入门教程。大致逻辑是:当合法用户成功登录系统之后,浏览器会跳转到一个系统主页,并展示一些个人健康档案(HealthRecord)数据。
让我们开始吧!
本文来自我最近正在学习的课程,极客时间胡峰的专栏文章《程序员进阶攻略》,内容如下。
今年年初,我学习了梁宁的《产品思维》课,其中有一篇叫《点线面体的战略选择》,我觉得特别有感触。虽然是讲产品,但假如把个人的成长当成产品演进一样来发展,会有一种异曲同工、殊途同归之感。
在我工作的经历中就曾碰到过这么一个人,他一开始做了几年开发,从前端到后端,后来又转做测试,接触的“点”倒是不少,但却没能连接起来形成自己的体系,那他个人最大的价值就局限在最后所在的“点”上了。
其实个人的成长有很多方面,但对于程序员的成长最重要的就是知识体系的构建,这其实就是一个 “点线面体” 的演进过程。
下面我会结合自己的成长路线来梳理下这个体系的建立过程。
在我们的生产环境中有一张表:courier_consume_fail_message,是存放消息消费失败的数据的,设计之初,这张表的数据量评估在万级别以下,因此没有建立索引。
但目前发现,该表的数据量已经达到百万级别,原因产生了大量的重试消费,这导致了该表的慢查询。
因此需要清理该表数据。而实际上,使用 DELETE 命令删除数据后,我们发现查询速度并没有显著提高,甚至可能会降低。为什么?
因为 DELETE 命令只是标记该行数据为“已删除”状态,并不会立即释放该行数据在磁盘中所占用的存储空间,这样就会导致数据文件中存在大量的碎片,从而影响查询性能。所以,除了删除表记录外,还需要清理磁盘碎片。
在表碎片清理前,我们关注以下四个指标。
SHOW TABLE STATUS LIKE 'courier_consume_fail_message';
SELECT count(*) FROM courier_consume_fail_message;
SELECT count(*) FROM courier_consume_fail_message where created_at < '2023-04-19 00:00:00';
EXPLAIN SELECT * FROM courier_consume_fail_message WHERE service='courier-transfer-mq';
1 | -- 清理磁盘碎片 |
以下是清理前后的指标对比。
本文来自我最近正在学习的课程,极客时间胡峰的专栏文章《程序员进阶攻略》。文中观点颇为认同,分享给你,部分内容我作了精简,内容如下。
几年前,我给团队负责的整个系统写过一些公共库,有一次同事发现这个库里存在一个 Bug,并告诉了我出错的现象。然后我便去修复这个 Bug,最终只修改了一行代码,但发现一上午就这么过去了。
一上午只修复了一个 Bug,而且只改了一行代码,到底发生了什么?时间都去哪里了?以前觉得自己写代码很快,怎么后来越来越慢了?我认真地思考了这个问题,开始认识到我的编程方式和习惯在那几年已经慢慢发生了变化,形成了明显的两个阶段的转变。这两个阶段是:
最近由于一行单元测试代码没有写 Assert 断言,导致了项目在 CI 过程中没有通过,于是遭到了某位同事的吐槽,在修改我的代码后写上了一句提交信息。
我想,做为技术人,修改这条 Commit 信息还是不难的,于是我通过本文介绍的技巧完成了修改,效果如下:
其实修改历史提交信息很简单。